荷葉效應啟發:超疏水仿生表面及其應用潛力
自然界中的生物體為了能夠很好地適應外界環境,在不斷進化中擁有了自己獨特的能力。早在宋代就有詩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其中描述的是“荷葉效應”——荷葉表面由於具有特殊排列的微納米結構而表現出對水的排斥,這種現像被稱為超疏水現象。由於具有超疏水結構的表面在自清潔、抗腐蝕、流動減阻、油/水分離、微反應器和液滴操縱等領域具有較強的應用潛力。因此,通過“師法自然”的方法來設計並且製作出具有超疏水結構的仿生表面發展迅速。科研工作者們已經研究開發了許多製取具有超疏水性質的表面的方法,然而想精確製作具有復雜形狀的仿生微結構的方法卻不容易,並且通過單獨控制微結構的尺寸來精確控製表面的親疏水性質也極其重要。
仿生超疏水結構的設計及製作
彈尾蟲是一種依靠皮膚進行呼吸的節肢類昆蟲,喜愛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為了適應環境,彈尾蟲在長期的進化中在表皮逐漸形成了微蘑菇結構,這種結構使得彈尾蟲具有超疏液的性質。受此啟發,利用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製作了具有微蘑菇結構陣列的超疏水錶面,液滴在該表面的接觸角達到了171°,並且展現花瓣效應。
3D列印製作的超疏水微蘑菇結構,精確控制莖的尺寸
通過工藝參數優化,該團隊通過精準調控微結構的尺寸和間隙等物理特徵參數對錶面的浸潤性實現了可控調節,液滴在其表面上的接觸角可以從55°~171°變化。並且通過控制微蘑菇的高度有效調控表面與水滴的粘附力在71uN~99uN之間變化。
在此基礎上,團隊利用製作的仿生超疏水錶面實現了微液滴的定向轉移和可控融合,搭建了可用於微液滴化學反應的反應台。相關研究成果在生物醫療、分析化學以及微流控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相關成果以題為3D-Printed Bioinspired Cassie–Baxter Wettability for Controllable Micro-droplet Manipulation的論文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其中論文的第一作者為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碩士生尹球,共同第一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郭晴以及湖南大學王兆龍助理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為湖南大學王兆龍助理教授、段輝高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學鄭平院士。
參考文獻:3D-Printed Bioinspired Cassie–Baxter Wettability for Controllable Microdroplet Manipulation
原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0c18952
業務聯繫
董亦淞 Ted
數位成型部門 技術經理
電話:(07) 331-3520 #607
信箱:Ted@makerwisdom.com
應用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
-
microArch® P150-25微米3D列印機
microArch® 微米精密3D列印 -
microArch® S130-2微米3D列印機
microArch® 微米精密3D列印 -
microArch® S140/P140-10微米3D列印機
microArch® 微米精密3D列印 -
microArch® S230-2微米3D列印機
microArch® 微米精密3D列印